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青海在线网·散文】《禁地青春》每个青海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每个出生在青海或者生活在青海的人都应该看一看的纪实性小说《禁地青春》。

这是一本很小众的书,即便是阅读爱好者也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但这又是本很出名的书,它曾被改编为电视剧《青海花儿》在央视播出,作者魏世杰也曾做客朗读者,与李彦宏,惠英红同为朗读嘉宾。

听到它所改编的电视剧的名称,想必大家已经了解这是一本和青海有关的书,不过,不管是青春还是花儿,都很容易叫人误以为是有关情情爱爱的小说,但是当你翻开扉页,就会发现全书的重点并不只是“青春”,更重要的在于“禁地”。

什么是禁地?不可碰触不可踏足不可企及的才是禁地,那么青海的禁地在哪里呢?不是什么神山圣水,而是如今已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大众开放了的221基地,也就是我们的海晏原子城。

随着时代的变迁,221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在建国初期,新中国能快速立足于列强环视的国际舞台,进而崛起为东方大国,其底气就是我们的221基地。

《禁地青春》讲的就是221工厂的故事。这本书被称为纪实性小说,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自传。故事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小魏即小说作者魏世杰,在大学毕业后进入青海二二一工厂的工作、生活及情感经历所展开。作者文笔朴实,也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从故事性的角度来看,情节的发展有些跳跃,但这并不影响这部作品的杰出,甚至是伟大。作者追求的是“纪录”,也因此“真实”成了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和吸引人的地方。文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邓稼先,朱光亚,王淦昌等两单功勋,每一个出场的小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在221厂的老职工的访谈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221工厂由于涉及到核基地,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个地方,包括金银滩草原,对外面人都是一个禁区(这也是小说名称的由来)。直到221厂的主体迁去四川,随后基地退役,作者才可能在有生之年把这部作品写出并发表出来。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说的就是这样一批人,这样的人不应该湮灭在历史中,他们值得被更多的人了解并尊重。作为其中一员,作者魏世杰本能的具有这种使命感,他说:“221厂当时是保密单位,不会有人知道的,我就怕这段历史永远没有了,我得把它写出来,得对得起我当时的这些战友们。”为了留住这些过去的人,过去的故事,他写下了:《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等,几篇长篇纪实小说,而《禁地青春》一书,首发在网络上,随后引发大量关注。

现如今,有关于两弹一星的文学作品已不在少数,但写得如《禁地青春》这样具体详细且涉及多个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的几乎独此一份。小说的细节还原度非常高,比如工厂的保密制度流程(保密包、铅封等),221厂曾经发生过的大事件,作者对主要人物的交往,过程、产生结果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正是这种还原自己原本生活的细节,让更多对这段历史这个地方感兴趣的人如身临其境般重温了“禁地”生活。

作为青海人,在阅读的时候还能不断发现独属于我们的"彩蛋"。书中出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地名,如"西宁大厦""湟中县某山区""青海湖""金银滩""海晏"……还有许多独有的青海风土人情,比如"厕所和猪圈是合而为一的""没有一点油水的青稞面油花"馍馍。书中写到的221厂神秘的传说,比如牧民捡到手套,戴上后就离奇死亡,看到火球从厂房出来,滚到哪里哪里的羊群就悄然死亡……也是我这个年龄的青海人小时候听过的神秘故事。

每每书中出现熟悉的场景我都会由衷的自豪,青海作为一个经济弱省,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可是谁都不能忘记,国之脊梁,国之重器两弹一星就是在这片土地诞生并走出去,进而升华提炼出了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我可以骄傲地说,青海,不管是在地理上还是人文上都是离星空最近的地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默默无闻的家乡有最厚重的背书,这段禁地过往,值得每个青海人骄傲。

这本书除了对“禁地”的讲述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在阅读中它给了我另一个惊喜。因这是本纪实体小说,所以按照作者工作的时间线,他不可避免的经历了文革。关于文革的文学作品我也看了不少,比如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孽债》等,可能是我阅读范围过窄,我所读过的无一例外是从受迫害者的角度写作的。但是,文中的魏,也就是作者本人,他是运动中的“干将”,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施暴者”。

在这场斗争中他纠结,不解,被夹裹着,有人性的悲悯也有天然的懦弱。在这段如同背景一般无关紧要的情节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立体了起来,不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样板戏,也让我在读《牛棚杂忆》时的疑惑得到了解答。那个狂热的年代,那些“战斗”的斗士,在疯狂背后应该仍然保有几缕人性的善,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

作者作为一个理科生一个科学家,作者虽然具有文人的浪漫情怀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依旧有点瑕疵。阅读中我把它当纪实看,女主的人设过于完美,现实中那有这么美好的人。我把它当小说看,每个人物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只能用一个面目模糊的姓来代替。这使我的阅读产生了割裂,如果每个人物姓名俱全相信人物会更生动立体。

但是我依旧要极力推荐这本不完美的小说。除了小说内容本身,还因为作者在小说之外的故事和我自身的生活经历。

我与魏老相识于2018年,彼时他才参加完朗读者不久,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网红”,我受《军嫂》杂志社委托,为他写一篇人物专访,杂志社为我提供了他的联系方式。

在撰写过程中,我多次电话采访他,也在微信中每日观摩他生活中的点滴,然后我就认识了一个“中国最倒霉的老头”。他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本是一个“好”,可却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痛。1973年儿子生下来就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看管,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儿子是先天性智障,而且根本没法治疗。后来,女儿也因为一些打击精神分裂,到最后相濡以沫的爱人也罹患精神病。一个七旬老人照顾三个重病人,他不敢生病,不敢休息,更不敢离开家的范围。

他的前半生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隐姓埋名,他的后半生在家里照顾患病的妻儿,说他"倒霉"一点都不为过,但是,翻看他的朋友圈他总是积极乐观的,他致力于科普推广,撰写科普小故事,最喜欢到中小学为孩子们讲授科普知识,他还是他们社区的宣讲员,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每个人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什么是真正的党员。

忙碌的老人家会拍短视频会玩微博,他给四十多岁的儿子洗脸刮胡子,给偶尔能从医院回家的女儿准备水果零食。从他苍老的背影里能看到书本中风华正茂的小魏的身影,正是这样的品格才能够不怕粉身碎骨致力研究炸药,正是这样的乐观才能够在一次次失败中研发出最有震慑力的武器。

魏老是我的偶像,我开玩笑说他是高配的我,我是低配的他。我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过14年,这里从前是221厂的靶场,后来成了中国航天第一港,所有的载人飞船都是从这里发射升空。很神奇,我和他都是物理专业毕业,我们都曾从事过两弹一星工作,我们都喜欢文学创作,我们都很热爱自己工作过的那片热土,想用自己的笔把那些幕后的人幕后的故事讲给大家。我很荣幸,出生在221厂所在地青海,也很自豪,曾在航天城工作生活,所以,推荐这本书也还有我自己的私心,真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两弹一星,关注航天事业,让我们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李玫,女,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业余时间热爱写作。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