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青海⑫|青稞面长面,美食中的佼佼者
李欣月 制
青海在线网(文/刘文梅)提起青海的美食,真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而青稞面长面的美誉一直活跃在青海美食界的行列中,当之无愧成为青海美食家族中较为亮眼的食物,青稞这个有着养育之恩的食物,在过去贫穷落后的年代里,成了大多数青海人养家糊口的主食。
话说,不能以貌取人,其实青稞也一样,单从外观上看,青稞磨成的青稞面粉不及小麦面粉那样乳白或淡黄,摸起来也没那么细腻,颜色略接近黑色,故起名曰“黑面”或“杂面”,实属粗粮。
青稞属于高原冷凉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青稞的吃法非常多,我们可以把青稞酿制成美味的青稞酒,也可以把青稞加工成各种美食,加工方法不同,饮用也不尽相同,经过晾晒、筛簸、挑选出颗粒饱满圆润的青稞放进铁锅里炒熟即食,当地人叫做“麻麦”,也可磨成炒面,配上酥油、曲拉、奶茶和砂糖拌成糌粑,暖胃又充饥,耐饿时间又长,是游牧民族首选的理想的主食。
如果把挑选出的精品青稞不炒,直接磨成面粉就成青稞面了,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子用青稞面做成各式各样的美食,犹如小孩手中玩捏的橡皮泥一样,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青稞面长面、搓鱼儿、破布衫、拌汤等,还用青稞面烙的散酥焦脆的大饼,内裹着清油拌的香豆,皮脆里嫩,口感醇香,无人不爱。用北方小菜籽油炸出的青稞面油饼,色香味俱全,香气扑鼻刺激味蕾,定会使人馋涎欲滴。
过去家里来重要客人,没有过多的美食可供招待,家里的妇女们就会撸起袖子,擀起青稞面长面,招待客人,所以小时候天天盼望着家里能来客人,可以借客人之福,解解馋,饱饱口福,但那毕竟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几次了。
青稞面长面的做法相对比较繁琐,首先,准备好适量的青稞面面粉、碱面、水,最主要的是要准备黄茅籽,它粘性比较大,搅和在没有面筋的青稞面里纯属绝配,然后调揉光滑,用擀面杖擀成薄厚均匀,大而圆的面饼,摊凉开,再准备臊子或佐料,肉、西红柿、辣椒、韭菜、洋芋或萝卜(根据个人嗜好)、蒜沫、香菜、酸菜等等,酸菜和韭菜切碎炝上热青油,起锅烧油爆炒青椒炒肉,再另炒肉沫、西红柿、洋芋或萝卜小粒,待熟配上香菜、小葱等佐料,也可以炒一盘酸辣土豆丝当配菜。
准备好蔬菜和炒臊子的原料,估计面也摊凉的差不多了,然后撒上薄薄的面粉,以防粘连,切成宽窄合适,粗细一致的面条,在很大程度上这也考验切面人的刀功和水平,在旧社会衡量一个妇女的茶饭如何,不仅要看会不会擀长面,还要看会不会切长面,切成线一样的,不断裂的长面条那才了得。
长索索滑溜溜的青稞面长面,盛在白色的瓷碟里,端上餐桌,调几小圈香醋,一勺蒜油,一小勺辣椒油,舀几勺油汪汪的洋芋臊子,开吃,那味道,那口感,简直人间一绝。
要是喜欢吃干拌面,手工擀的长面过凉开水劲道更柔韧,更有嚼头,撒一小撮细青盐,挑几勺用小油菜籽榨的青油炝熟的绿韭菜,红色的辣椒油拌匀,夹上青椒炒肉吃一口,说不出的香,瞬间填平你所有的美食欲望。
听父辈们讲述,在过去物资匮乏,生活清贫的年代,没有机械化农作设备,没有农药化肥,老百姓靠天吃饭,青稞产量不高,人民的温饱问题不能解决,秋收打碾下不多的青稞,不能分等次优劣精选,更不能吸取精华,挑三拣四,因为口粮不够,瘪的残的基本统统拉去磨面粉,因而面粉质量不高,颜色也特别黑。
现如今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磨面挑选的青稞都各个粒大饱满,磨出的面粉细腻柔软,颜色清白,只是在面的筋道上仍旧略微逊色。人们再也不会顿顿吃青稞面了,吃腻了油腻肥厚食物,偶尔拿青稞面换个口味品尝一下,黑白交替,粗细搭配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不是家家都有青稞面,天天都能吃到青稞面,真是时代进步了,“黑面”与“白面”也互换了角色与地位。
青稞属于粗粮,含糖量较低,产生的热量低,营养价值比较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钙、铁、锌、磷等微量元素。而这类粗粮代谢比较慢,使糖尿病患者有饱腹感,不容易饥饿。含有膳食纤维较高,能够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还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
看来在营养过剩的年代,青稞面又肩负起了亦药亦食的重任。
青稞面长面是家乡人民的最爱,也是我的最爱。
刘文梅,文字爱好者,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