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一代人建设,一代人传承

图为农垦用具

青海在线网  (文图/晁亚婷)秋天,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一路向西,沿着315国道行驶,路两边金黄一片。九月底,这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了一大半。田间地头还有农民忙着把打好的草包运回家。大概20公里路程,就到达了柯鲁柯镇的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这里记录着德令哈农场的发家史,也记录着先辈农垦人的奋斗史。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中国扬帆起航,青海建设百业待兴。一大批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干部、工人和农民在“开发柴达木”的召唤下,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潮涌而来,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1954年3月,德令哈农场正式建立。他们在荒凉的瀚海戈壁上开垦土地、辛勤劳作,与恶劣环境顽强斗争,形成独特的农垦文化历史风景,揭开了德令哈农场历史划时代的一页。

没有环境就创造环境。今天,从西宁到德令哈只需要3.5个小时,而在当时,一双毡靴、一件羊皮大衣,满怀热血的一群人就从西宁出发,他们一边修路一边前进,帐篷只有少数,那就住“地窝子”,没有饮用水,那就喝水坑里的积水。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只有几户人家的德令哈。

图为农垦用具

德令哈农场开发建设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和改革史。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但“农垦人”在极其艰苦的戈壁滩上开荒造田,仅凭着犁、耧车、石磙、镰刀等古老而又简单的传统农具,由人拉犁,开荒种地8204亩,抢种了7974亩小麦、青稞等作物。经过几年的努力,到六十年代,德令哈农场已经成为青海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国营农场,拥有100多台各式农机,20多万亩土地,他们让这片一无所有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绿洲,使这片昔日荒漠成为了一朵绽放在草原上的红花。

图为农垦机械

2020年8月,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的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开馆迎客。这不是农垦文化的结束,而是农垦精神的延续。

馆中四个展区,随着讲解员的带领,每一步都能近距离看到当时的生产工具、农业机械,有些还让人特别熟悉。从条件艰苦的帐篷、地窝子,再到今天繁华热闹的德令哈,是每一个农垦人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创造的柴达木盆地的奇迹。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那段艰苦的岁月虽已过去,但高楼大厦并没有遮蔽农垦精神。“农垦人”奠定了德令哈的发展基础,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成为了推动德令哈市发展的基础,让今日的德令哈焕发更加强大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