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艾叶又飘香 时间近端午
一家亲超市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摆满了各种牌子的盒装粽子,最让人行注目礼的是思念和爱里的粽子,一盒盒图案漂亮大气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大冰柜里也装满了散装的粽子,总之,端午节的气氛在各种粽香里非常浓郁,我和老樊转了一大圈,老樊想买现成的盒装粽子,但我想吃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最后老樊拗不过我的坚决只好妥协,我俩采办了粽叶、糯米、蜜枣、葡萄干和红白相间的棉线,把包粽子的货食一一准备妥当,放置在车的后备箱里,等到海晏老娘家,选一个阳光明媚心情美丽的一天赵老师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再等恐怕就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端午节眼看就到了,无奈,下午拿出母亲那个有着沧桑年代感的大白瓷盆把粽叶泡上,傍晚再把糯米用凉水浸泡一个晚上,让糯米在水中变得绵软。
早上把粽叶捞出水放在大蒸锅里,用滚烫的开水煮十分钟之后打捞出来,再次放入大白瓷盆里的凉水里清洗干净,把糯米葡萄干和蜜枣也清洗干净,就开始动工包粽子,拿一个好看完整的粽叶从一角折叠成三角形状,在底角放一个蜜枣之后抓一把适量的糯米放入粽叶里上面放一些葡萄干再加一个蜜枣,之后再把上面的粽叶折叠过来盖在敞口上,把角角落落收拾好用彩色棉线绑好,一个好看的粽子就大功告成。当然我包的粽子的形状和行家比起来还差一大截,最后把粽子放入大锅里加入凉水压上石头再煮四五个小时,软糯香甜的粽子就出锅了。
时光荏苒,岁月深处往事如烟,多少人在流年里来来去去飘散在记忆的长河里。
遥想那年我们一起包粽子的时光,那些年我俩和母亲住在带小院的平房里,其实我俩都不太会包粽子,那个阳光灿烂的中午趁午息时间,我和你面对面坐在院子里,摆放了一堆包粽子用的锅碗瓢盆,两人包的粽子却四面漏米挡也挡不住,嬉笑打闹声惊飞了一地来觅食的小麻雀,一个中午没有包出几个像样的粽子,最终粽子是在母亲的唠叨声中邻居小王帮忙包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又是一年端午节,母亲已然暮年,一个转身,斯人已逝,往事成追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在端午节这一天中华大地上人们会吃粽子、戴香包、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蒙古族在端午节也有自己丰富的传统和习俗。蒙古人在端午节那天日出前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在敖包前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到高山上采摘艾蒿插在蒙古包的门楣上和家里的箱柜门上,还会佩戴艾叶辟邪消灾。和汉族同胞一样青年男女和小孩佩戴五颜六色的彩线缝制的香包,寓意带来好运。
端午节炸油饼也是我们蒙古人的习俗,从小记事起每年端午节母亲就给我们炸油饼,母亲炸的油饼黄澄澄的又圆又薄,沾着酥油吃酥脆又美味。
后来我家过端午节又加了一道凉面,端午节吃凉面是跟队里的汉族同胞学的,时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当端午节农业队的汉族同胞都要吃凉面,端午节那天各队套车驾马,一群妇女叽叽喳喳地到厂部压面条,准备过端午节。
记得有一年,我还在场部中学读初二,母亲和队里的妇女早上来场部压面条,结果从早上一直等到傍晚,可能是压面条的人实在太多,母亲一直等到我放学才端着一盆面条和我一起在雨中泥泞的土路上艰难回家,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凉面过了端午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端午节历久弥新,除了传统的习俗以外,人们还加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青海人不仅吃粽子、门楣上插沙枣树叶、小孩子背上背香包、年轻人手腕上戴五彩丝线编制的彩带。端午节这天青海人还要浪山野炊,带着丰富的食材男女老少一大家子,到开满马莲花的河滩、亦或开满馒头花的山脚下溪流旁,扎帐篷支遮阳伞、埋灶起锅煮一锅羊肋条,摆一桌提前准备好的凉面、酿皮、水果、蔬菜等美食,一阵忙碌之后一家人围坐在遮阳伞下开始今天的主题——吃手抓羊肉喝雄黄酒过端午节。
傍晚夕阳西下之时,个个喝得微醺,太阳晒得高原红又增色不少,最后赶在落日前吃一碗羊肉尕面片……端午节过得好不惬意满腹。
小溪,喜欢文字,热爱生活,青海读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