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青海在线网·散文】高原暮春小记

也就是这半个月的时间,高原总算有了春天的模样,慢半拍就慢半拍吧!至少我们的眼前已经不是满眼的苍凉。

三月份的时候,在南方的圈友们最早展现春天的气息。隔屏相望朋友圈里的春天,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我们这里却还端着冬天的架子。风仍是冷且硬,刀子似的刮人脸,最早返青的草遥看了无,必须得仔细寻找,才能发现藏在枯叶里那一点怯生生的绿意。但凡天气再变冷,生怕冻着。好在它们用顽强的毅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和料峭的春天,迎来一场又一场生命的辉煌。

高原的风最是磨人。立春过了,雨水也过了,风还是不肯卸了狠劲。它从祁连山缺口灌进来,裹着碎雪粒子,一路上,打在藏民家的牦牛毡帐篷上,噗噗作响。我试想着帐篷里终日不熄的火塘,铜壶嘴喷着白气,老阿妈数着念珠,偶尔抬头望一眼门外,嘟囔一句:“春天还不来嘛……”吹皱经过的河面,却阻挡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决心。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吹进了一个又一个树林,在枝头略过时,光秃秃的枝头欢快地交头接耳。

这风有个名目,叫“抽芽风”。老辈人说,它得把树皮抽裂了,嫩芽才敢往外钻。于是我看见青杨纵向皲裂的表皮,深深浅浅的沟壑;我看见青海云杉的外层的树皮如大大小小的云朵般层层叠叠的周边翘起,我看见河北杨的表皮更似大大小小的樱桃小嘴般裂开。还有一些树皮翻卷,露出里头青白的肉,树汁凝成冰溜子,亮晶晶地挂着。半个月后,拱出米粒大的芽苞,风越狠,芽越壮。

高原的湖开得也迟。青海湖经过一个严冬的洗礼,蓝色清澈的湖面变成了银白色的护甲,厚重的冰层保护湖里面的生灵。到每年的3月到4月,高原的风掠过,湖面传来冰裂的轰鸣声,以非常隆重的方式叩响春日的序章。我们聆听到生命的律动,亲眼目睹冰层随着波浪涌动逐层推开,在湖的边缘次第堆积,碎裂的冰面里湖面从线条改变为大大小小的碎片,演绎一场别开生面的重生。

在某日清晨,高原的河静悄悄地,突然河心冰面是“咔”地一声裂开缝,次日在从周边开始慢慢一点点地消逝。如果你有雅兴,可寻一个低洼处,看见冰层将化未化时,岸边垂下千万条冰凌,阳光一照,晶亮如老寿星的白须。

高原的花,也是憋着一股劲的。某日突然发现,向阳的墙根地下或者台阶下面缝隙里冒出星星点点蓝色:是马先蒿开了。这花性子急,茎叶还缩着,花先探出头来,蓝得发紫,活像憋红了脸的孩子。接着是斑种草,伏地而生,花瓣淡蓝色,花心一点白,需得趴下来才看得真切。

四月中旬的时候,大部分果树、花树接二连三地开放了,最先开放的是洋红透着白的香荚蒾,带着浓郁的芬芳绽放,接下来就是淡粉色的山杏、金黄色的迎春花和鸢尾、粉嘟嘟的榆叶梅、荷包牡丹、淡黄色的李子齐刷刷上阵,让我们感觉春天突然迈着大步迅速走来。

虽然春迟,高原的农人却不急。青稞地里,农人慢悠悠地夯土保墒。你若询问,老农只是笑:“急啥?地气还没醒透哩。”他蹲下身,抓把土攥紧,再松开,土团散成五六块,便点点头:“明天撒种。”

全家人齐动员,机械化的种地,不过数日的光阴,下种结束了。年轻人留下孩子和老人,某一个清晨,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奔赴城市。农庄又成了一个寂寞的、充满了思念和牵挂的地方,孤独地陪伴着上学的孩子们和墙根里的老人。

四月底,春天总算大部分时间是坐稳了江山。风温柔了,带着点青草汁的涩味。河水涨起来,漂着去年凋零的枝叶。学校的孩子们脱去厚厚的羽绒衣,轻巧地奔跑在校园里,在操场上无论是追一只漏气的篮球还是随意跑跑跳跳,都可以听见银铃般的笑声飘荡在校园的上空。

偶尔也会有意外的一场冷空气,把季节退回到冬天,大片的雪花纷飞着,似乎与春天较劲,除了远处的高山外,城市里大部分落地即融化。每一场雪之后,绿色的更绿了,粉色的更粉,枝头的叶片乘机迅速铺延长铺展开了。

白昼越来越长,小商小贩们在路的两旁支起摊,当地的羊角葱里浓郁的味道大老远就可以闻到。温室大棚里的蔬菜一应俱全地摆放起来,反季的西瓜也位列其中。小喇叭里叫卖声此起彼伏,性格急的摊主语速飞快地介绍着每种菜的价格,性格柔一点先看是否是真心的卖家,然后慢条斯理地打包收费。

每家阳台上晒过的被子上,满满的是高原阳光的滋味。

我们热爱这一片贫瘠的土地,哪怕春是晚到的,哪怕夏和秋是短暂的,哪怕冬是漫长的。我们就在原地守候每一个季节,春天的花一样地开,夏天的雨一样地下,秋天的果一样地结,冬天的雪一样地下。岁月长河里春华秋实也一样地有。

张风英,1973年出生,籍贯青海西宁,1995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从医二十余年,忙忙碌碌的工作,认认真真生活,用心感受,用爱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文字记录每一个心动时刻,用照片儿记录刹那间的美丽,让生命的印记熠熠生辉。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