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腾讯  |  新浪  |  搜狐  |  网易  |  凤凰网  |  中华网  |  百度  |  青海新闻网

【凝聚中区力量 探寻文脉城中⑪】山陕会馆:触摸山陕商帮跳动的历史脉搏


青海在线网 (文图/郑润博)穿过熙攘的“大新街”,拐进饮马街旁的兴隆巷,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将我引至西宁山陕会馆。这座隐于市井的古建筑,虽无张扬的气派,却承载着跨越百年的商帮传奇,静默诉说着西北商路的风云往事。

夏日的热风掠过飞檐翘角,院中古树枝叶沙沙作响,花影摇曳间,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石阶上,仿佛唤醒了沉睡的历史记忆。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始建于1888年的会馆,由山门广场、鼓楼、戏台、香厅、关爷殿、财神殿、陕西馆、山西馆及三义楼构成,宛如一部立体的商帮文化典籍。

整座建筑以木质为主,朱红色油漆历经岁月仍不失锋芒,恰似当年山陕商人闯荡西北的进取精神。廊柱上镌刻的楹联警句,字字皆是商道箴言;门前石狮昂首怒目,威严中透着守护的庄重。踏入会馆,两侧厢房的展览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串联起西宁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历史名人的风采、建筑遗址的旧貌、青海文人的诗篇,以及伟人的功绩在此交相辉映,既是西宁城市变迁的珍贵缩影,也见证了山陕商帮对当地经济的深远影响。旅游旺季,常有家长带着孩子驻足凝望,沿着时光的足迹,触摸城市的前世今生。



穿过广场,关爷殿内的关公塑像庄严肃穆,丹凤眼微阖间似有浩然正气流转,正是山陕商人“以义制利”精神的化身。遥想当年,商人们在此焚香盟誓,共许同甘共苦、诚信立业的承诺,殿前的四面大鼓仿佛仍回荡着铿锵誓言。殿外香炉上的龙纹雕刻虽已染上岁月锈迹,却在阳光下依然气势如虹,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关爷殿背面,青海地方曲艺传承基地的舞台古色古香。每逢佳节,这里张灯结彩,平弦、越弦等传统曲艺轮番上演,市民游客围坐一堂,在婉转唱腔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关爷殿后的三义楼,昔日是山陕青三地商人议事之所,如今已变身为市民互动空间——一楼的市民学校书声琅琅,二楼的阳光书吧静谧温馨。2015年修缮后,山西馆成为儿童书吧,免费向市民开放;陕西馆则化身为商务书吧,茶香氤氲间,延续着交流与合作的传统。


在娱乐匮乏的年代,山陕会馆曾是西宁最热闹的文化地标,堪比今日的力盟商业街。据记载,旧时门前广场说书声、拉洋片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香烟、瓜子等小摊鳞次栉比;戏台开唱时,更是万人空巷,商贩云集。这种热闹场景,正是山陕文化融入西宁市井生活的生动写照。每当夜幕降临,大新街夜市的霓虹闪烁,恍惚间,仿佛能看见百年前会馆门前的灯火辉煌。

“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语,道尽了山陕商帮对西宁发展的深远影响。古树婆娑间,不同口音的欢声笑语交织,见证着青海与内地的商贸往来、文化交融。山陕会馆,恰似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打开了西宁商贸繁荣的大门,更成为连接西北与中原的文化纽带,让忠义诚信的商道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